ER stress 這輩子沒聽過的東西,Ori-sensei就這樣丟了題目過來,請我幫忙找找。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這是要考驗什麼呢?
考驗這個歪國人的文獻索引能力?
考驗這個歪國人是不是只會用ChatGPT?
考驗這個外國人的程度來決定題目的loading?
考驗這個歪國人找資料的效率跟彙整的能力?
從這次測試,自己反思了幾點
1.要用什麼keyword才可以找到精確且可用的資料?
(多讀同題目的文獻就能知道他們常用什麼名詞、動詞)
2.要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檢索的內容已經夠了,已經沒資料了?
3.要怎麼樣整理搜尋到的資料?
4.要怎麼brefing現階段搜尋到的資料?
如何確保文獻搜尋徹底?
ChatGPT老師又給我上了一課
確保文獻搜尋徹底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特別是在面對數以百萬計的潛在相關文獻時。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可以幫助你評估和確保文獻搜尋的徹底性:
1. 設置明確的搜尋範圍和標準
定義範圍:明確你的研究範圍和主題,設定明確的時間範圍、地理範圍和學科範圍。
關鍵詞精選:選擇與你的研究最相關的關鍵詞和術語,並定期更新和擴展你的關鍵詞列表。
2. 使用系統化文獻搜尋方法
系統評價和元分析方法:採用系統評價的方法進行文獻搜尋,確保按照既定流程進行搜尋和篩選。
PRISMA 流程圖:使用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流程圖來記錄文獻搜尋和篩選過程。
3. 多來源搜尋
跨數據庫搜尋:在多個數據庫中進行搜尋,以涵蓋不同來源的文獻。例如,同時使用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Scopus等。
灰色文獻:搜索包括報告、論文、會議資料、政府出版物和學位論文等在內的灰色文獻。
4. 文獻管理和篩選工具
文獻管理工具:使用EndNote、Zotero、Mendeley等工具來組織和管理你的文獻。
篩選軟件:利用文獻篩選軟件,如Covidence,協助篩選和選擇相關文獻。
5. 引用追蹤和反向追蹤
引用追蹤:檢查重要文獻的參考文獻列表,找到更多相關文獻。
反向追蹤:使用Google Scholar或Web of Science等工具,查看關鍵文獻被哪些後來的研究引用。
6. 評估搜尋結果的飽和度
結果飽和度:在文獻搜尋過程中,當新增文獻不再提供新信息或觀點時,表示你可能已經達到了搜尋的飽和點。
重複文獻:如果你在不同來源中多次遇到相同的核心文獻,這也是搜尋徹底的跡象之一。
7. 專家建議
徵求意見:向你的導師、同事或該領域的專家徵求意見,確認你是否漏掉了重要的文獻。
學術社交平台:在ResearchGate等平台上請教同行,獲取更多文獻建議。
8. 持續更新
持續關注:定期檢查新發表的文獻,特別是在研究過程中持續更新你的文獻搜尋。
自動提醒:使用數據庫提供的自動提醒功能,跟蹤新發表的相關文獻。
9. 質量評估
質量評估工具:使用質量評估工具(如Cochrane風險偏倚工具)來評估文獻質量,確保你引用的是高質量的研究。
10. 文獻回顧
撰寫綜述: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清楚描述你的搜尋策略和篩選標準,並解釋為何認為搜尋是徹底的。
透明度:保持搜尋過程的透明,讓讀者能夠了解並複製你的搜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