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人生第一台車2013 Toyota Prius C (日本叫做Aqua アク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sLKASIh1U
看了這個影片後決定買下他
第二台車2017(?) Ford focus MK3.5
也是因為福特採用硼鋼 以及多氣囊 加上智慧型科技(AEB,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等科技
我在車內從來沒有覺得不安全
不安全的反而是我自己
當時年少輕狂在城市裡面 以為有1.5 turbo就可以當小英雄
油門都踩特別深
差點被不禮讓直行車的轉彎計程車害死
我還差點撞到停等紅燈的摩托車母女
要是當時撞下去 我可能就要去坐牢了
在日本的第一台車我也選擇了2016 Toyota Aqua
這時候已經有一些智慧配備了 (相比第一台)
但發現,原來這個時期的日本車,即便日本國內也在偷料
把備胎、車尾防撞桿拔掉(保險桿內鐵)(リアホースメント)(Rear bumper impact absorber)(バンパー インパクトバー ) 名稱超多= =
我還特別買了其他代的aqua來安裝 (我在台灣就是看到一堆人討論這個內鐵多強多強)
好險鎖點都一樣 (也實際看過有人網路分享安裝)
這時候日本國內似乎是競技版車款(像是aqua G'z)才有配備這個
但出口到國外的 像是台灣 或是北美 這東西好像就會裝上去
看來日本並無規範保險桿內鐵這件事情
連我最近在找Subaru forester SJ5
都發現內鐵也被偷掉
查詢北美市場2014-2018 Subaru Forester,明明就有料號[北美 (57711SG0319P)],而且標籤上還寫made in Japan
https://parts.subaruonlineparts.com/oem-parts/subaru-impact-bar-57711sg0319p
但日本國內怎麼找無法找到保險桿內鐵 (已查モノタロウ沒有販售此料)
別代的森林人 鎖點似乎也不同
目前還是很頭痛這問題
之前問Y拍零件商 說要幫我看看SK跟SJ保險桿能不能共用
後來也沒下文
本來在日本想說如果有生小孩,買大台minivan,空間大又安全(?),於是鎖定十年左右的alphard hybrid,但後來爬文以及看了許多撞擊測試,側面撞擊似乎都不是很好,而且又很大台到時候用起來不方便,2.5稅近又高一點,留學生開這種車好像也太招搖,但Estima(Previa)氣簾又需要選配(中古市場沒看過有人選配),當時只有alphard有氣簾而且噸位大看起來比較安全
其他有氣簾的車就是SUV們
後來又看到Harrier,但是汽油版130萬日幣以上,hybrid甚至去到150萬日幣
而且還沒有先進雷達相關的主動安全配備
其實看到蠻多日本人在罵,Subaru很早就已經就開始很重視這些主動安全,Toyota都還在賣妥善率,罔顧人命。
後來輾轉看到Forester配備eyesight 3.0
國外對於Forester的評價都很好,說什麼撞擊後車艙還是很完整,或是雪地脫困什麼的很安心,唯獨就是隔音跟一些引擎室裡面的小毛病
看了許多撞擊測試,特別是側撞,Subaru 的B柱變形程度遠低於其他品牌,而且因為水平對臥引擎重心低,受到撞擊時也不容易翻車
下面圖片是subaru的B柱設計
🚗 1. 從 F = ma(或 F = Δp / Δt)講:為什麼撞擊力這麼可怕?
其實真正好用的不是 F = ma,而是:
F = Δp / Δt
因為車禍本質不是「加速度」的問題,而是:
速度瞬間掉到零 → 動量改變很大 → 時間又超短 → 力超大。
假設:
-
車子 1,000 kg
-
時速 50 km/h ≈ 14 m/s
-
撞到牆 → 0 m/s
-
車頭變形讓整個減速時間只有 0.05 秒(很常見)
計算動量改變:
p_initial = m × v = 1000 × 14 = 14,000 kg·m/s
p_final = 0
Δp = 14,000
撞擊力:
F = Δp / Δt = 14,000 / 0.05 = 280,000 N
28 萬牛頓 ≈ 28 噸力
→ 這就是為什麼安全帶、氣囊沒作動就直接升天
🚗 2. 用 F = ma 的版本講
其實你可以這樣看:
a = Δv / Δt
= 14 / 0.05 = 280 m/s²
= 約 28 G
你身體平常承受是 1G,撞擊瞬間吃 28G,器官會位移、血管會撕裂,車子還好好的你人先壞掉。
所以 F = ma 的「a」才是關鍵,而「a」會變得超大,就是因為時間太短。
🚗 3. 為什麼車頭要故意軟、故意變形?
因為 要把 Δt 變長。
同樣 Δp = 14,000
如果車頭吸能把時間拉到 0.2 秒:
F = 14,000 / 0.2 = 70,000 N(7噸)
瞬間暴力直接砍掉 75%。
這就是 crumple zone(潰縮區)存在的意義:
讓你慢慢死,而不是瞬間死。
(好啦,不要死,讓你活。)
🚗 4. 再用 P = mv 來講一次
P = mv = 動量
撞擊的可怕來自:
-
車很重(m 大)
-
速度很快(v 大)
只要有其中一項大,動量就大,撞擊力就是災難。
而撞擊時:
-
你車子動量 → 0
-
你人體也有同樣速度的動量
-
安全帶、氣囊就是在「強迫你減速」
-
若無 → 你自己變成彈出去的「另一台車」
🚗 結論(簡單暴力版)
-
P = mv:高速車禍 = 巨大動量
-
F = Δp / Δt:時間越短,力越大
-
a = Δv / Δt:瞬間減速 → 器官撕裂
所以車頭軟、安全帶、氣囊,本質都是:
👉 把 Δt 拉長 → 把 F 減小 → 人比較不會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想講什麼就講什麼^_^